农村的大小池塘、坑塘、洼地、小型废河道等都可以直接养鱼,有的稍加改造也可以养鱼。
但是,真正把养鱼作为一种生产门路来经营的话,就必须按照要求,对现有老旧池塘进行改建或新建养鱼池塘,实行科学养鱼。
水源充足,可以经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鱼类浮头时,有利于急救。
无污染的江河、水库、溪流都是比较理想的水源。这类水体水质好、溶氧量较高、酸碱度适宜,浮游生物丰富,水温也比较稳定。
井水和泉水水质也比较好,没有敌害生物,缺点是水温低。工矿污水不经过净化处理,不可直接用于养鱼。
池水较深,不仅池塘单位面积的水量较大,而且水温和水质也比较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分层养鱼。
但池水过深,底层水温低,溶氧量低,浮游生物少,不利于底层鱼类的生长。池塘的深度同面积和增氧设备有关。
鱼谚说“宽水养大鱼”。水面大,受风力作用大,水的流动和上下对流强,既增加水体溶氧量,又能使溶氧分布均匀,减少鱼泛塘死亡。
总的来看,池塘面积大一些为好,但面积过大,操作管理不方便。鱼塘面积以10~15亩为宜。
池塘底的土质从多方面影响水质,对养鱼非常重要。底质以壤土为好,土质松硬适当,保水保肥力强,通气性也好。
这样,池塘中有机质易于分解,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塘底保留适量的腐殖土,可以保持塘水肥度。塘底要平坦。
这样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夏季东南风较多,受风面积大,能提高池塘水溶氧量。
池塘四周应开阔向阳,不能有高大树木和其他建筑物,以利于通风透光。池埂宜种植饲料作物。
过去旧池塘多数不规范,缺点有面积小、水位浅、塘底漏水、水瘦、深浅不匀、形状多样、水源不足等,不符合高产池塘标准。旧池塘必须因地制宜,加以改造。
(2)浅水塘改为深水塘。有的坑塘由于多年淤积,成了盆底塘,天气干旱即干涸见底,应挖去淤泥,筑高塘堤。
(3)漏塘改为肥水塘。一方面加固塘堤,堵塞漏洞;另一方面塘底要改良土壤,多投施些有机肥料。
(4)瘦水塘改为肥水塘。应增施有机肥料,培养水中浮游生物,提高水质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