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这样的侯应,是因为在立秋后的五天里,温暖的偏南风送来的暖湿空气逐渐减少,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会给各地带来温度上的降低,所以说凉风来了。民间常有的说法是“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也正是这个道理。
立秋以后,虽然在秋老虎的作用下,中午的天气依然会炎热,但是早晚却因为有秋风的的存在,气温降低,导致早晚温差比较大,夜间的湿气接近了地面,所以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在清晨的时候就会凝结成白雾。特别是在一些海边区域,由于白露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大雾弥漫的现象。
寒蝉,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这种蝉比普通蝉体型较小,最善于在秋初的季节鸣叫。人们一听到这种蝉的叫声,就知道了现在已经进入立秋的时节了,马上就要进入真正的秋季,天气开始逐渐变凉了。
“啃秋”,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在我国南方又称为“立秋啃秋瓜”。秋天到了,天气干燥,人体往往会不适应,容易得秋燥,因此需要预防调养。在我国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中也有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讲得正是啃秋的习俗。慢慢地,啃秋在我国农村中又发展成了另外一种样子:每年立秋节气,农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把啃秋的习俗又升华成为了一种丰收的喜悦,一种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晒秋”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的立秋时节,将成熟的果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进行架晒、挂晒,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售卖。
在我国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区,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农俗——“晒秋”。在我国古时候,每年的立秋节气,这些地区的人们,全家老少都会一起动手,全家参与,挂晒农作物,全家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相传古时候,在我国北京、河北一带的民间流行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他们将立秋这天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做对比,如果立秋时的体重轻于立夏时,就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所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的由来。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