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般的喀斯特地貌,绘就了广西绝美的山水风光,也将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于此,铺就了一张多姿多彩民族风情画卷。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把融水称之为“大苗山”,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民族节日众多,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在神秘多彩的大苗山里,我们透过古朴的苗寨,看见华丽的苗族服饰,在苗族手艺人的一针一线里,交织出浓郁的民族风韵与艺术魅力。
旧时,手艺是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人活在世上,凭手艺营生,于是把手上的技艺看得颇为重要。
苗族女子最拿 手的手艺便是刺绣和挑花。韦兰花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习裁剪、缝合、刺绣等手工技艺,因此对苗服有着深深的喜爱。
在与苗服相伴的20余年里,韦兰花缝制了上千件苗服,顺着她的一针一线望去,一片片翻飞的裙角,一条条缠绕的裙带,都尽显苗族风情。
“我想要制作出更多、更漂亮的苗服,也想教会更多的人制作苗服。”一提起苗服,韦兰花在言谈间除了喜爱,还藏了一份“痴情”在其中。
正 如韦兰花 所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发现和了解苗服的魅力,然后喜欢上苗服,这样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就有了传承下去的土壤。
苗服服饰有盛装和便装之分,只有在节日和婚嫁等重大场合时,才会穿着盛装出席,样式素 雅简洁的便装,则为日常生活穿着。
苗服一般使用黑、白、红、青、黄五种色彩,注重追求浓郁的颜色和厚重的艳丽感,图案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花鸟鱼虫、田野山川、日月星辰等一切象征美好的元素。
手艺灵巧的苗族女子爱美,常以刺绣、挑花、织锦、蜡染等点缀苗服,并配上银冠、项圈、银锁、耳环、手镯等银饰,一身华丽的苗族盛装就如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旧时没有文字,聪慧的苗族人便用服饰记录自己的民族文化,银针做笔,彩线为墨,一针一线地绣到苗服上。生动的纹样,绚丽的色彩,精美的银饰,无不浸染着浓厚的苗族文化。
韦兰花展示了母亲给她制作的手工苗服,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传统亮布的光彩,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五色彩线绣成的图案,依旧栩栩如生。
相对于盛装而言,这件手工苗服虽看起来较为朴素,但它的美丽经得起时光的打磨,直到今天仍然是最经典的苗服款式。
苗服的制作包含裁剪、缝合、刺绣和装饰等步骤,在还没有机织的年代,手工制作一件便装,至少需要一个月余,而盛装因为繁复的刺绣,则需耗费更长的时间。
屋子里银饰啷当响,韦兰花身着苗服,在亮布上细致的描画轮廓,拿起剪刀慢慢裁剪出长宽合适的布料。画线、裁剪、缝合,每一步都需要手艺人仔细的考量,方能缝制出别出心裁的苗服。
百鸟衣源于苗族人对鸟的崇拜,是苗族最华丽的盛装。 苗族人把鸟、蝴蝶、花草等图案绣在衣服上,并串上幸福果、土珍珠、百鸟羽毛等作点缀。
透过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百鸟衣,仿佛能看到穿着盛装的苗族儿女,在阵阵笙歌中,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韦兰花的母亲从她母亲手里接过传承的针线,而韦兰花又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将老一辈的智慧,绵延不断地传承下来。
在美丽的苗寨里,韦兰花又拿起了针线,灵巧的双手落下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苗服灵动的生命力,是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上了民族服饰,也还有更多像韦兰花一样的民族手艺人一直在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民族服饰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手艺和民族服饰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保护和传承,一直地延续至久远的明天。